第526章 内部会议_锦衣状元
三桥小说网 > 锦衣状元 > 第526章 内部会议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526章 内部会议

  第526章内部会议

  内阁首辅杨廷和因为张璁的上奏,明显乱了手脚。

  张璁在奏疏中所提理论,可说非常完善,相当于是重新界定了朱四在登基这件事上的身份,未打破杨廷和“兄终弟及”的原则,却不是亲兄弟,而是堂弟。

  其中更是论到谁跟正德皇帝血缘关系亲近的问题,除了朱祐杬的儿子朱四还有谁?

  血统论。

  继位靠的是血脉的亲近,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“兄终弟及”!

  因为朱四从来就没有过继到孝宗名下,而且朱厚照也没资格替老爹收儿子……你自己没儿子挂掉,那就应该按照法统把皇位传给跟你关系最近的第一顺位人,也就是你年岁最大的叔叔的儿子。

  因为此论有意被公开,朝野很快便知晓此事。

  一时间,有关新皇的法统问题,成为京师士子热议的焦点。

  “效果达到了……”

  这天朱浩跟唐寅出来看戏,随便到一茶楼坐下,就听旁边人面红耳赤进行争论。

  读书人自动地分成两派,辩论新皇应该是谁的儿子。

  唐寅很感慨。

  陆松有些听不下去了,正想上去教训一下随口议论国事的士子,却被唐寅一把拉住:“跟伱我无关,且陛下需要此等议论,才有可能颠覆礼部定下的基调。”

  陆松想了想,往朱浩身上看了眼,发现朱浩没有任何表示,这才重新坐下。

  “先生,你看得很透彻,就是让张璁出来搅浑水……没有这样一个人,这潭水就成了死水。”

  朱浩微笑着点头。

  唐寅道:“你知道杨家长公子下一步要作何?”

  朱浩笑道:“具体不知道,就是猜……我已告知陛下,让其再召见礼部尚书和内阁几人,闭门协商,到时……呵呵。”

  唐寅点点头。

  他怕朱浩把事给忘了,或是没自信,现在看朱浩智珠在握的模样,就知道自己多心了。

  “王妃北上车驾,已在路上,听闻新任户部孙尚书一家人,也随同北上,可能真是被迫前来……到时你如何去让一位老臣,接受你那套逻辑,让其相助陛下,跟朝中故交抗争呢?”

  唐寅又关心起孙交的问题来。

  朱浩耸耸肩:“我也没办法……任用老臣,本身就是下的一步棋而已,不要把这步棋看得有多高明,孙老就算跟兴王府有交情,也算不上至交,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,指望孙老全力相助并不现实。”

  历史上孙交到京城后,果然加入杨廷和的阵营,在大礼议的问题上偏向于杨廷和的主张。

  但这并不影响新皇对孙交的信任,因为谁都知道这是趋利避害,孙交这般年岁回朝,总不能为了帮个小皇帝而令自己声名尽丧,历史上发起大礼议之人,最终在舆论场上都没落得什么好下场,即便张璁和桂萼当上首辅,也被定性为奸邪,终明一朝名声也没能挽回来。

  这就是文官集团的力量。

  朱浩从来没指望靠孙交加入己方阵营,将大礼议推向高潮。

  想要成大事,那就只能一步步逼杨廷和离开朝堂,那时才是新皇真正掌握权力的时候。

  ……

  ……

  乾清宫内。

  一场内部会议正在举行。

  新皇登基后,屡次召见大臣,如此也给了大臣一种充分的尊重,而这次所见之人,不过是五个,除了礼部尚书毛澄外,就是内阁“四巨头”,杨廷和、蒋冕、毛纪和袁宗皋。

  因为费宏尚且未到京师,所以内阁目前仍旧是四巨头的格局。

  “……几位卿家,前几日朕刚将一位观政进士的上奏,在朝堂上说出来,你们也都知道里面的内容了,涉及朕的出身、继统的问题,朕不是忘恩负义之人,知道自己的皇位因何而来,朕不想背弃对皇太后的恭孝,只是想册封生父为帝,生母为太后,这要求不过分吧?”

  朱四有意区分张太后和蒋王妃的称呼。

  一个是“皇太后”,另外一人是“太后”。

  一字之差,效果天差地别,而所依据的规则也是张璁提出来的,生养为大,不能因为兴王世子当了皇帝,就彻底忘记父母的恩情,可以选择折中法,追封兴献王为兴献帝,以蒋王妃为蒋太后,都不追求非要加皇字。

  如此也更容易获得文官的妥协。

  毛澄据理力争:“陛下,万万不可。”

  朱四道:“光说不可,你倒是说为何不可?朕是皇帝,追封父母为帝、后,本就是自古以来为君者的传统,朕并没有破坏礼法!

  “朕听闻,最近因为那位观政进士上奏,有人想将他调去南京六部当主事,明升暗降,如此你们是想报复于他,是吗?”

  此言一出,在场几人面面相觑。

  这种事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。

  只有杨廷和脸色阴沉,因为这正好是杨廷和暗中跟吏部尚书石珤商议的事情。

  石珤作为前翰林学士兼礼部侍郎,在很多事情上根本没有实操经验,于朝中事上多受制于杨廷和,杨廷和把声望不够的石珤提拔到这个位置上,就是为了方便控制,如此却正好落人口实。

  历史上,石珤七月就被乔宇给替换下来,只做了两个月的吏部尚书就被调去掌詹事府典诰敕。

  杨廷和道:“陛下,朝中人事任免由吏部负责,若是南京六部真有空缺,以朝中观政进士填补,也是遵循旧制。”

  此话一出,在场几人都知道,原来真有这么回事。

  说是张璁颠覆之前吏部的议大礼是“奸邪”,论罪“当斩”,但实际却不能那么操作,因为文官跟你的意见不合,就把人家给杀了?那岂不成了一言堂?

  而且现在皇帝必然会死保张璁,君臣矛盾会因为张璁的生死问题而造成极大的隔阂,最好的办法就是暗地里一纸调令让其滚蛋,南京六部给我老老实实待着,你不回京师,总不能再闹出什么幺蛾子来吧?

  理想很丰满,现实就……

  南京那旮旯全都是一群郁郁不得志的外放官员,很多人想爬升回京师当官,遇到个因为附和新皇而被外放的张璁,那就跟抓到一根救命稻草般,历史上张璁到南京后,认识了桂萼等一大群投机分子,在南京也不消停。

  大礼议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愈演愈烈。

  朱四冷笑不已:“杨阁老,听你话里的意思,张璁上奏议大礼有罪,非要调出京师,远离朕,才对朝廷最好,是吧?”

  杨廷和摇头:“并非如此。”

  朱四道:“那为何那么多的观政进士,偏偏他第一个被外放为南京六部主事?”

  杨廷和早有准备,回道:“此乃一批观政进士外放为官,张璁考中进士年岁已大,也算老成持重,之前一次吏部考核中成绩拔尖,因而得以早早放官。”

  “是吗?”

  朱四继续争论,“为何朕还听说,杨阁老准备再以新科进士上一道奏疏,来驳斥张璁的奏议?这算是彻底把朕尽孝的途径给封上是吗?”

  杨廷和感觉自己很被动。

  好像每一件事都能被朱四给料准。

  他的确有如此的想法。

  既然新科进士张璁提出了二次大礼议,那不如就“师夷长技以制夷”,以新科进士再上一道奏疏,把张璁的观点一一驳斥回去,连牵头人都想好了,正是新科状元朱浩。

  但又跟之前的情况一样,还没等付诸实施,皇帝又提前知晓。

  皇帝真的能掐会算?

  每一件事都能提前推算到?

  还是说身边有叛徒?

  杨廷和心中甚至有个很恐怖的想法,那个泄密之人,不会就是我儿子吧?

  “朕只想好好孝敬生母,先父已去,家母到京师颐养天年,朕要尽人子之责,最近母妃就要到京师,若是尔等不给通融的话,那朕只能采用一些过激的手段。”

  朱四态度坚决,语气中更是带着威胁,“朕言尽于此,这不过是私下的会面,对外不得宣扬。也希望诸位卿家回去后能仔细思索,好好衡量一下。”

  ……

  ……

  内部会议结束,朱四单独留下袁宗皋叙话。

  其实就是给杨廷和与毛澄他们单独议事的机会,趁着出宫的路上,你们给朕好好商议商议,若是觉得袁宗皋在旁不方便,朕就把人留下,正好混淆视听,让你们不知道朕留他的目的。

  其实朕只是想跟袁宗皋叙叙旧,吃顿饭而已。

  出宫路上,果然除了杨廷和之外三个人都急了。

  毛澄道:“陛下此乃何意?为了奉养王妃,连起码的君臣之仪都不顾了?这算什么?我等做这些,还不是为了让其名正言顺端坐于金銮宝座上,倒好像是我等要祸国殃民一般。”

  毛纪在旁感慨:“也不知陛下哪儿来的这等坚持。”

  杨廷和感觉一个脑袋两个大。

  想换皇帝,现在看来不现实,继续跟皇帝冷战,那就只能导致君臣关系陷入冰点,皇帝会消极待事,大臣也会因为政务得不到及时处置而焦头烂额。

  闹不好,又会回到正德时期的状态,君臣隔阂太深,连基本的沟通都做不到。

  缓解的方法似乎只有他自己再退一步。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sqxsw.cc。三桥小说网手机版:https://m.sqxsw.cc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